項目名稱:青島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綜合利用總體規劃(2014-2030年)?
編制時間:2013-2015年
編制人員:潘麗珍、彭芳樂、王天青、吳曉雷、仝聞一、欒勇鵬、蘇誠、張志敏、孟廣明、楊靖、王寧、丁帥夫、智慶璽、張可宗、張剛濤
合作單位:同濟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青島市人防建筑設計研究院
獲獎情況:2016年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
2017年山東省優秀城鄉規劃二等獎
2016年青島市優秀城鄉規劃一等獎
? ? ? ??項目特點
1、在規劃理念上,具有顯著的前瞻性、國際性
本次規劃中,結合國際地下空間建設的主流發展趨勢,提出了“全域統籌、重點引領、軌交輻射、片網相融、立體拓展、有序分層”的青島市地下空間發展“二十四字”方針。
2、巧妙處理保密(人防)成果與非保密(民用)成果的結合與轉化,加強了成果公開度,具有顯著的創新性
本次規劃對城市地下空間總體規劃的成果體系在內容和層次上進行了創新,將成果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并單獨成冊,分別為:民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規劃、人防工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平戰結合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規劃。通過更加明晰完善的成果體系分層,為規劃管理及使用提供了便利,使規劃內容更具有可實施性。
3、結合青島市特點,使用GIS等技術手段,創立了一套地下空間資源評估體系;結合本規劃的實踐,提出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工作流程和技術流程。
本次規劃中,充分運用了GIS空間數據處理平臺以及多種數學模型,構建多因子權重評價體系,對地下空間資源評估及需求預測進行綜合分析,為地下空間總體規劃提供了科學的決策支持。
創新性地采用“分城區、分重點、分類型”的三分法,對青島市東岸城區、東岸城區、東岸城區及外圍四市等區域,以及各種不同功能類型的地下空間開發進行規劃引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技術流程,力求使青島市的每一處地下空間建設都能找到明確的規劃引導。
4、突出地下空間與人防工程的“平戰結合”,創新人防工程平時利用方案
針對青島市軍事戰略地位,突出了地下空間與人防工程的“平戰結合”使用,使規劃更具有可實施性。規劃探索改造利用早期人防干道和工程,開辟旅游巴士通道和停車場,并串聯炮臺山、小魚山、紅酒博物館等地下空間,形成老城區特色旅游景點,盤活早期人防工程,復興老城區。
5、創新地下空間政策和管理制度建設,強化了規劃實施配套措施
規劃草擬《青島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和《青島市地下空間開發規劃管理與技術導則》兩個技術文件,指導規劃實施。對青島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管理職能與過程、公共政策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了青島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通則,提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投融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