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西海岸新區綜合交通規劃
編制時間:2011年
我院編制人員:董興武、萬 浩、秦 莉、李 良、李勛高、楊 文、趙 杰、張鐵巖、高晨陽、薛玉、汪瑩瑩
合作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 ? ? ? ? ? ? ? ?青島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獲獎情況:2017年度山東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成果競賽三等獎
-------——————————————————————————
?????????? 1、? 項目基本情況
西海岸新區位于京津冀都市圈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緊密聯系的中間地帶,是沿黃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亞歐大陸橋東部重要端點,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具有輻射內陸、聯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戰略區位優勢。西海岸新區位于膠州灣西岸,面積為2096平方公里,現狀人口約171萬人。經濟新區產業較為發達,包括港口、造船、汽車、家電等支柱產業,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124億元,占青島市的25.5%,經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隨著新區的提出及國家一系列發展戰略的提出,西海岸新區的交通體系需適應新的形勢,支撐區域的發展,主要有:
迎接重大機遇,拓展對外輻射。2014年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青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排頭兵,而西海岸新區作為青島港口最重要的載體,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另外,《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西海岸新區作為青島龍頭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引擎,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外輻射作用。
?面臨嶄新格局,引領新區發展。國務院批復設立西海岸新區為第九個國家級新區??臻g布局、城市結構及交通聯系,需要城市綜合交通體系適應性調整,引領發展。
解決突出問題,促進穩定增長。青連鐵路與新機場建設、港口功能調整、疏港交通矛盾、重點區域發展建設等都需要交通系統的支撐。
落實上位規劃,穩步推進建設。青島市總體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復,西海岸新區總體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需要通過綜合交通體系深化落實。
因此,按照區統一部署,編制本規劃。
???????2、? 主要規劃內容
(1)對外交通
1)強化鐵路西向客貨運輻射能力,完善鐵路疏港功能。搭建“青新歐”跨國貨運鐵路直達通道;規劃新增中部區域東西向城際鐵路,實現西海岸新區與諸城、萊蕪、泰安等省內中西部城市的快速鐵路聯系;預留沿西部南北大通道設置青連鐵路貨線的建設條件,形成“外貨內客”的鐵路運輸格局。
2)形成發達、結構合理的對外公路網絡。規劃新增董家口疏港高速,向西連接濰日高速;將疏港高速向西延伸,連接濰日高速和長深高速;在新區范圍內,通過取消疏港高速收費、新增西部南北大通道、調整G204線位走向等規劃措施,以增強對外疏港功能、加強組團間快捷聯系、減小過境交通影響。
3)優化港口功能、促進轉型升級。以集約綠色港口為建設目標,逐步與西安、霍爾果斯等內陸港,日照等支線港有機融合,打造“港口加盟店”的新模式和貨流組織的“領軍港”。前灣港區:優化調整膠黃鐵路線位,構筑500米專用貨運走廊帶及三條外部疏港專用通道,并與外圍公路的高效銜接;在北港區和南港區分別集中布局5.4和2.6平方公里箱站用地,在貨運走廊帶內預留貨運綜合服務設施用地;完善千山南路、通河路等內部疏港通道系統,分離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董家口港區:構筑規模適宜的內部疏港通道,集中布局外部疏港通道走廊,避免產生新的港城矛盾;結合疏港通道布局,設置3.8平方公里的箱站及貨運綜合服務設施;港區臨近區域積極發展皮帶等近距離集約運輸方式,合理控制疏港廊道空間。
4)構建集約高效的復合交通走廊。形成青連鐵路-沈海高速、膠州灣高速、黃張路北側路、疏港一路-南北大通道等4條復合交通走廊,將過境交通、集疏運通道、管道等設施走廊與城市交通走廊有機分離。
5)加強與青島新機場銜接,提升西海岸新區對外的地位和影響力。構建西海岸與青島新機場多路徑、多形式的快速銜接通道,遠期形成“1鐵(青連鐵路)、2軌(12號線、機場快線)、4快速(沈海高速、西部南北大通道、江山路-膠州灣高速、昆侖山路-疏港高速-膠州灣高速)”的機場銜接通道格局。
(2)城市交通
1)構建層次明晰的公共交通體系。形成以軌道交通、中運量公交為骨干,公交快線、公交干線、接駁支線等多層次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公共自行車、海上交通、城鄉公交等其他公交為補充的公共交通體系。軌道交通形成“區內服務便捷、對外聯系高效”的西海岸軌道交通網絡,在遠期1號線、2號線、6號線、12號線、13號線的基礎上,預留黃膠快線、膠南線等軌道交通的建設條件,遠景軌道網絡線網總長度250.6公里,線網密度為0.58公里/平方公里,可適應西海岸軌道支撐服務的需要;公交場站建設模式向“立體綜合車廠+配建首末站”轉變,共規劃公交綜合車場103處,占地約129公頃,可滿足公交車輛停放、維修、保養等要求。公交專用道形成路中快速、路側干線、路側局域三級專用道網絡,規劃路中快速專用道68公里、路側干線公交專用道230公里、路側局域公交專用道155公里。
2)形成功能綜合一體的客運樞紐體系。規劃大型、中型、小型綜合客運樞紐10處,包括青島西站綜合樞紐、西海岸汽車總站等重要樞紐設施,可適應西海岸新區鐵路、公路等對外交通方式與城市交通銜接需要。
3)布局快捷通達、功能清晰路網系統。形成西海岸中心城區、董家口港城既相對獨立又聯系便捷的路網格局,到2030年西海岸中心城區道路網總長度約3046公里、路網密度約8.2公里/平方公里,董家口港城道路網總長度約805公里、 路網密度約8.05公里/平方公里;西海岸中心城區規劃3橫3縱快速路(青蘭高速公路—膠州灣大橋、第二海底隧道接線—疏港高速公路、膠州灣隧道接線—嘉陵江路—膠州灣西路—海西路快速路、江山路—膠州灣高速公路、昆侖山路、兩河路),董家口預留瑯琊北路、子良山路等道路的快速路建設條件,滿足組團間快速聯系需要;優化提升奮進路、珠宋路、太行山路等西海岸中心城區主干路網絡;提高次干路和支路密度,縮小地塊尺度劃分,加強交通微循環能力,實現“窄馬路、密路網”要求。
4)實施停車產業化,推進停車場建設和管理。遠期西海岸新區小汽車將達到100萬輛,總體泊位需求約110萬個;以停車發展目標為指導,加快實施停產產業化,推進停車場建設與管理,最終形成路外配建停車為主、公共停車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停車場布局;確定適宜的停車配建標準,基本保證居住區域的剛性停車及醫院的就醫停車,適度控制核心區域的辦公及商業停車配建標準,加強停車位的對外開放比率。
5)強化交通需求管理、促進交通方式轉變。推進組團式、多中心、職住平衡、產城融合的用地布局模式,西海岸可形成7-8片基本職住平衡區域;優化用地功能調整,使軌道交通沿線人口崗位達到60%以上,基本實現沿軌道交通的職住平衡;開展小汽車增長與使用的調控措施研究;謀劃膠州灣通道建設時序和收費機制,調節青黃交通時空分布,優化出行方式。
6)加快推進“五化一體”的智能交通。通過“互聯網+交通”的城市交通服務體系的實施,推進道路、公交、旅游、停車、港口物流的“五化一體”的智能交通發展構想,全面提高新區綜合交通接駁效率。
(3)特色交通
1)優化慢行環境,塑造鮮明特色。以“慢行鏈+慢行區”為主體,打造特色、休閑、方便的“慢行+公交”的交通系統;結合不同地形及交通條件,分級設置自行車發展區和自行車道;加強自行車配套設施建設,在景區等環境條件適宜的區域,推廣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完善步行交通設施,打造步行環境示范區;形成連續、高品質步行通道,解決重要道路行人過街問題。
2)布局旅游交通設施,增強山海互動。圍繞海上、濱海及鄉村三個旅游發展帶,構建多式立體的旅游交通體系;濱海形成觀光軌道、觀光巴士、慢行等多方式有機融合的旅游交通走廊;加強陸島聯系,開拓海上和空中特色旅游;提供多形式旅游交通集散設施和旅游交通服務信息。
????????3、? 項目特色與創新
(1)提出了明確的規劃布局思想、引入先進的交通規劃理念。提出了“雙高輻射、雙快互聯、雙網融合”的分層交通網絡布局思想,即實現對外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輻射、組團間快速路和快速軌道的互聯,組團內軌道網和道路網的融合。引入“大公交”體系和“1.2倍公交戰略”,明確公交發展戰略目標,形成無縫銜接的集約化、綠色出行鏈;提出了“五化一體”的智慧交通發展構想,真正體現“智慧西海岸、效率西海岸”。
(2)促進對外交通網絡布局根本性轉變。按照“強化輻射、客貨分離、客內貨外、結構轉型”的原則,對鐵路和公路運輸網絡、站場布局、疏港交通體系、與新機場銜接進行了系統的優化提升;山東省相關部門已經開展西接隴海線及西向城際鐵路的專題研究;青島西站按本規劃由小型中間站提升為具有始發終到功能的大型鐵路站,目前該站正在建設,預計2018年初投入運營。
(3)統籌與重構組團間及組團內交通設施,反饋或指導各層次規劃設計。鐵路、道路、疏港交通等規劃內容,已經充分融入到《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西海岸新區總體規劃》中,實現了原黃島區和膠南市合并后交通設施的統籌;6號線江山路線位調整及延伸至西客站的意見已經納入《青島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中;城市道路、疏港、公交等規劃內容已充分納入到《西海岸十三五交通建設規劃》中;《董家口港區綜合交通規劃》、《靈山灣影視文化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已結合本規劃內容,完成了規劃編制任務;指導了疏港道路工程、新區快線等交通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工作。
(4)創新性采用手機數據進行交通預測和規劃分析,提升了規劃的效率和科學性。在山東省內范圍內首次采用手機話單數據、信令數據分析預測交通發展特征和態勢,提升了交通基礎性數據的可靠性,具有較好的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目前,手機數據已在市域模型建立、青島市第三次交通大調查等項目中得到很好應用和延伸。
?
圖紙
圖1 道路系統規劃圖

圖2 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