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設計團隊的設計作品“偶雨將歇”取得“第四屆北林國際花園建造節“設計競賽專業組前8名的佳績,獲得進入現場施工搭建階段資格,并將于2021年9月在成都舉行第四屆建造節中進行作品展示和評獎。

01北林國際花園建造節

“北林國際花園建造節“是由中國園林建筑學會教育委員會、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等部門主辦,旨在通過繪畫、模型和實踐,弘揚工藝、工匠精神,激發園林學子與行業從業人員的設計創作能力與實踐建造能力,為將材料建筑與藝術表現融為一體提供契機。建造節自2018年創辦 首屆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園林院校和學子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獲得了創作的機會和實踐的能力,收獲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圖為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主席詹姆斯·海特為第二屆國際花園建造節點評)

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圖為第三屆國際花園建造節搭建現場)

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圖為第四屆國際花園建造節方案征集海報)

本屆北林國際花園建造節的競賽主題為“未來的花園”,以竹材和花卉作為主要材料,設計并建造一座16平方米(4米×4米)小花園。自2020年12月發布方案征集公告以來,競賽組委會共收到231個國內外高校和單位的近3500名園林學子和設計師報名參與。3月5日,方案征集截止,組委會收到377份作品,共計約2500人參與。現評選出8名專業組搭建作品,學生組36名入圍下一輪評選。

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圖為專業組入圍名單)

02“偶雨將歇”作品簡介

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設計團隊由張雨生、孔靜雯、孟穎斌、郝翔、王升歌、劉珊珊、萬銘7人組成,決定借此難得機會參加此項競賽活動。團隊在1月初報名參賽后,利用業余時間、假日時間搜集和查閱歷屆參賽資料,各自進行方案構思并展開集中討論,最終一致同意在張雨生主創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深化設計,大家分工協作,組織有序,各自發揮專業特長和業務能力,春節期間完善設計并于3月初完成設計作品的設計說明、建模和制圖等工作,按時提交最終成果。

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圖為參賽設計團隊成員)

設計團隊的參賽作品名為“偶雨將歇”,構思來源于我們對未來的思考。未來和自然天氣一樣充滿著不可預知的變化與挑戰,但人類卻擅長在逆境中尋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我們試圖師法自然,借自然之力營造可應對天氣變化、可觀雨、集雨、避雨的未來花園。

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圖為“偶雨將歇”作品方案)

參賽作品的主體為一個對稱式竹構筑,造型由中間向兩側逐漸疊落,寓意雨勢的逐漸減弱,逆境趨于平緩;同時由兩側向中間的崛起,寓意著人類展開雙翼直沖云霄的探索創新之勢;二者融為一體,和諧共生。主題構筑充分利用場地空間,兩端較低處是人行出入口,坡度平緩,尺度宜人;行人進入后,空間逐漸變大,給人以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新鮮感和探索欲。構筑物沉浸于以小兔子狼尾草為主的各類觀賞草環繞的空間中,凸顯了花園親近自然,野趣舒適的特點。

喜訊:我院建筑與景觀設計研究所入圍國際花園建造節

(圖為構筑效果圖)

作品最巧妙、最有創新的設計點,在于構筑物最頂部安裝了一組能夠自主上下移動的竹筒裝置。雨天時,雨水通過滑道收集至竹筒中,待竹筒達到一定儲量后,依靠自重牽引頂部竹蓋向一側移動形成遮雨空間;降雨漸停時,竹筒內雨水通過底部小孔流出,自重減小,頂部竹蓋向另一側移動,還原打開狀態,陽光重新進入花園。此項裝置按比賽要求全部使用竹制材料,僅連接處使用麻繩、銷釘等形式進行連接固定。完美地詮釋了人類適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未來花園的打開模式。


相關推薦